俞炎燊、黄剑在《民俗研究》2025年第1期撰文认为:在当代社会,民俗研究中的个体关怀取向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认同是反映个体生活状态和体验的重要维度,重点要反思“我是谁”“我应该怎么安排生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三个核心问题。传统社会中的民俗作为一种服务日常生活的文化,会促进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认同:一是通过增强家族认同和地方认同建构个体的身份意识;二是通过内化日常知识指导个体的日常实践;三是通过诠释和表现价值观念赋予日常生活意义。当代社会的民俗可以在参与社区建设过程中恢复居民的自我认同,其着力点是推动社会关系重建、运用日常知识提升日常实践能力、借助积极的叙事来诠释日常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