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研究所的抗日战争研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202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2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史研究室在京共同主办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讲坛第21讲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名家讲座第1讲。讲座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作题为“我所知道的、我所亲历的近代史研究所与抗日战争历史研究”的学术讲座。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夏春涛主持活动。

讲座伊始,张海鹏首先肯定近代史研究所在全国抗战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近代史研究所早期主要负责人如范文澜、刘大年、黎澍、李新等都在抗战时期参加革命工作,与抗战历史渊源深厚。

接着,张海鹏系统梳理了近代史研究所开展抗战史研究的发展历程。1982年是抗日战争胜利37周年,当年发生了日本文部省修改教科书事件。时任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执行主席的刘大年组织召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37周年座谈会,多位学者表示日本侵华的历史不容篡改。此后,近代史研究所在抗战史领域主要致力于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积极推动和举办一系列重要的抗战史学术会议。这些会议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在抗战史的重要节点召开,意义深远。1987年是七七事变发生50周年,中国史学会举办学术会议,刘大年在会上作了题为“抗日战争与中国历史”的发言,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关键性的篇章”。1997年,纪念七七事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1991年与2001年,“九一八事变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九一八事变与近代中日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分别在沈阳、北京举行。二是重视国际交流。1987年,中日双方围绕抗战史问题举办学术讨论会,刘大年阐明:中日双方都认同一个事实,即认为围绕卢沟桥事变前后的中日间的关系和战争,是日本的侵略和中国的抵抗。1993年,“第二届近百年中日关系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办。2015年,由中俄双方主办的“反击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中俄国际论坛、俄罗斯历史学会和中国史学会联合主办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分别在俄罗斯莫斯科、科洛姆纳和中国重庆召开。这些会议的举办扩大了中国抗战史研究的国际影响。

第二,严正批判日本政界对抗日战争的错误认识。1989年,日本首相竹下登为裕仁天皇开脱战争责任,为日本侵华辩护。刘大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上发言谴责,《人民日报》头版作了报道,严词批判日本当局在侵华战争性质问题上倒退。2001年,张海鹏主持召开座谈会,对日本政府不顾中国和亚洲各国政府及人民的强烈抗议,公然批准日本右翼团体篡改历史教科书的错误决策进行了严厉抨击。

第三,推动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创立、《抗日战争研究》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成立。张海鹏认为,1991年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与《抗日战争研究》刊物的创设,把抗日战争研究推向了一个科学、客观、全面研究的新阶段。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成立,推动系列优秀学术成果的发表,有助于中日年轻一代认识历史的本来面目,推动中日关系向睦邻合作、和平共处的方向发展。“一会一刊一中心”为抗日战争研究建立了高规格的学术平台。

第四,编写、出版高质量学术丛书。1992年,近代史研究所推出《日本侵华七十年史》,该成果时间跨度长,史料丰富,考证严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1994年,刘大年主持编写《中国抗日战争丛书》。其中,刘大年与白介夫在共同主编的丛书首册《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的八年》中,提出抗日战争是中国复兴枢纽的观点,影响深远。该书日文版于2002年由日本樱井书店出版,在海外反响强烈。近代史研究所也非常重视抗战史料的编撰。1997年,大型资料集《抗日战争》(7卷本)出版。该资料集取材眼光精准,史料内容翔实,从多角度呈现了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为抗战研究者提供了很大便利。

张海鹏着重介绍了他本人在抗战胜利50周年、60周年和70周年发表的三篇代表性论文,分别为《论皖南事变之善后》《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宏观反思》。他表示,要把握好中国近代社会从沉沦到谷底再到上升的基本发展规律,从这一规律出发认识抗日战争;要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作为抗日战争中两个领导中心的重要作用及其变化,要看到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心的力量由弱到强,国民党则是由强到弱;要关注二战的性质与起源问题,二战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战争,有两个战争发源地,分别是日本和德国。

在互动环节,多位学者与张海鹏就抗战史研究的分期问题、年轻学者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等进行了探讨。张海鹏认为,抗战史研究要关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西方学界对中国抗战的研究情况等。与此同时,年轻学者需要将中日关系史上的关键问题认识清楚、理解透彻,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中日关系提出独到看法。

夏春涛作总结发言。他表示,近代史研究所的前辈学者筚路蓝缕,开创了抗战史学科。他们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秉持严谨、执着的治学精神。希望新一代学人坚持正确的历史观,继承近代史研究所建所75年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宝贵学术精神,推出高质量的前沿性研究成果。

(王乐萱)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王军峰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881475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吉祥路168号豪盛时代华城4号楼15A02

邮编:710065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