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黄梦希)1月15日,“香港当代报章文艺副刊研究的新视野”学术研讨会在线召开。会议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审美文化与批判理论研究中心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跨界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香港当代报章文艺副刊整理与研究(1949—2022)”,近40名来自内地与香港高校的师生与会。
华南师范大学张宇介绍了报纸副刊《明报·明月湾区》,该副刊旨在推动大湾区文艺交流,通过多种形式促进香港文学发展与文化融合,积极推进大湾区文学建设。广州理工学院张志国副教授从编辑出版视角分享香港当代报纸副刊相关内容,并通过展示研究表格为研究提供操作方法与资料收集方向。香港中文大学何杏枫教授探究《大公报·文艺》与许地山独幕剧《女国士》的关系,探讨许地山对传统与时代的思考,从跨媒体视角指出戏剧创作的研究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徐诗颖副教授汇报香港当代报章文艺副刊历史下册部分工作进度,涵盖资料搜集、编目完成情况及书稿撰写进展,同时提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以期共同探讨。香港中文大学丘庭杰聚焦金庸与跨媒介传播,梳理金庸作品跨媒介改编的多种形式,深入探讨图文关系,进一步加强对金庸作品跨媒介现象的关注。华南师范大学侯桂新教授关注香港《文汇报》与鲁迅作品关系,并分享了鲁迅相关事迹及译作情况,阐述了香港鲁迅研究繁荣的影响因素及资料传播效果。上海交通大学龙其林教授聚焦《星岛日报》波士顿版文艺副刊,指出其情感化、奇观化和生活化的特点,探讨了其在满足读者需求与面临格调下移间的平衡问题。
广州体育学院教授李明刚介绍了作家叶灵凤在香港的编辑生涯,深入剖析了他作为编辑所面临的重重压力、创新的突围策略、鲜明的编辑风格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特的“鲁迅观”。香港中文大学叶嘉咏以作家西西的作品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跨媒介对话,分析其作品在不同媒介转换中的变化与紧密联系。北京大学青年学者彭依伊对香港文艺报刊舞台剧改编进行了介绍,对比其与其他改编形式的差异,深入分析港台与大陆文艺的不同发展态势、多样的类型特点以及金庸舞台剧改编的独特优势。香港中文大学王芷茵聚焦《新报·文艺新潮》的研究,深入剖析其历史渊源、跨媒介特性及重要作家作品,揭示其传承演变的内在逻辑。香港中文大学麦梓晴以清末革命派报刊《中国日报》为对象,挖掘其在香港报刊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凸显其对岭南文化传播和报刊革新的关键作用。香港中文大学青年学者林可盈围绕倪匡作品影视改编展开研讨,并关注科幻元素在跨媒介转变中的呈现形式与深远影响。
华南师范大学骆江瑜研究香港20世纪90年代《大公报》小说转型,梳理武侠小说至社会小说的演变轨迹,分析不同时期武侠小说的特色及社会小说的内涵与价值。华南师范大学蔡嘉洋介绍香港报刊科幻微型小说的创作特点,涵盖其发展优势、多元创作维度和充满潜力的未来发展方向。此外,与会学者还对香港《天天日报》副刊言情小说的发展脉络与变化趋势、香港报章文艺副刊的萧红形象特点与意义、香港报章副刊文艺评论的整体状况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课题首席专家、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凌逾作会议总结时表示,课题组成员研究内容涵盖报纸媒介功能、经典作家作品再发现、新老报纸副刊拓展研究等,同时提醒注意避免研究内容重复,不只关注大报名报,更关注被忽视的报纸,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有新推进;研究人员需注重报章文艺副刊研究的文学性,从中挖掘有价值的问题。此外,他提出要积极拓展研究范围,提出新问题的同时应谨慎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