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1月18日,2025城市科学新年论坛暨《我欲因之梦吴越:江南文化十二讲》(下称《江南文化十二讲》)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本次新年论坛以“十五五”时期的城镇化规划与建设、江南文化研究深化与江南文化价值阐释为主题。
2025城市科学新年论坛暨《江南文化十二讲》座谈会现场 记者 陈炼/摄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处副处长、智库中心主任李新碗致辞 记者 陈炼/摄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陈华栋致辞 记者 陈炼/摄
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处副处长、智库中心主任李新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陈华栋分别致辞。
范恒山在书面致辞中表示,“十五五”时期的城镇化规划与建设,要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牵引下,围绕城市高质量发展,建立和谐能动的城城关系、城乡关系做文章。一是要立足于安全、舒适和协调,持续提升城市品质。结合城市更新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市智能化运行体系,增强城市精细度和柔韧性;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建筑格局,依其自然形成公共安全风险防控的物理与生态隔带;加强文化建设,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依托城市载体蓄积与展现。二是要立足于共济互补,优化城市间功能。控制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发展规模,做强做实中小城市;加强经济圈建设,以产业协调为重点推动城市间特色发展和合理分工;建立都市圈同城化或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强重大工程建设和跨界公共事务的协同配合。三是要立足于振兴乡村,深化城乡融合。推进城镇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等改革,依托规模经营,推动城市骨干企业、现代经营模式和先进技术手段深度嵌入农村与农业;全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发布新书并作交流发言 记者 陈炼/摄
民盟中央参政议政部副部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冯奎作交流发言 记者 陈炼/摄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彤轩作交流发言 记者 陈炼/摄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席教授杨庆存作交流发言 记者 陈炼/摄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提出,新型城镇化已经走过十余年发展历程。十年来,城乡面貌和形象焕然一新,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持续丰富,城镇化建设质量不断提升。面向未来十年,一是要处理好资源条件与发展需要的矛盾;二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构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和有机联系机制;三是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推动城市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高效能现代化治理体系;四是处理好“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关系;五是处理好城市和城市间的关系,通过政策制定、战略研究和发展规划引领,建立城市间合理的层级关系和分工体系。
民盟中央参政议政部副部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冯奎认为,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从城市经济来说,仍有大量工作可做。首先,要将消费作为城市的重要功能定位。其次,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加力培育形成更多消费场景。第三,建设高能级的消费中心城市,持续扩大消费空间。第四,实施有利于促进消费的财政税收与普惠金融政策。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彤轩介绍,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长期支持江南地区生态保护事业,实践中形成一些思考:一是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长三角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城镇化进程必须要以绿色作为底色;二是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当相辅相成,特别是在当前背景下,更应注重依托生态基底培育产业的可持续造血能力;三是项目的成功实施需要充分尊重地方特色和产业规律,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未来江南地区要大力发掘生态经济、美丽经济、绿色经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镇化范式。
与会交流发言嘉宾之一 记者 陈炼/摄
与会交流发言嘉宾之二 记者 陈炼/摄
与会交流发言嘉宾之三 记者 陈炼/摄
与会学者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建设和谐宜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和高品质的现代化城市,更好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论坛同时举办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文治堂”丛书新年开篇之作——《江南文化十二讲》新书座谈会。
据介绍,《江南文化十二讲》集聚了刘士林团队二十多年来对江南文化的研究成果,该书在学术创新上,坚持江南诗性文化的理论逻辑,以区别中国诗性文化与西方理性文化、江南诗性文化与中原诗性文化为基础,发掘阐述江南的本质内涵和纯粹气质,讲出地道的江南故事。在内容设计上,追寻江南区域文化的历史逻辑,围绕“江南的地方有多大”“江南的历史有多长”“江南何时长大成人”等十二个部分展开,以一种更灵动的思维和更简洁的话语展示江南文化的内涵和变迁。在编写形式上,采取“主题讲稿+阅读材料”的总体框架,每一讲以一篇主题明确、立意鲜明、层次清晰、行文流畅的讲稿为中心,以数篇与主题讲稿有关的理论、历史、地理、文化等文章为辅助阅读材料,并以加导语的方式对阅读材料的特点、代表性及阅读中的注意事项等略加说明。在现实关怀上,秉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优秀传统,探索建立一种融基本理论建构、历史经验阐释及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一体的综合交叉型研究,注重阐发江南文化对江南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席教授杨庆存认为,《江南文化十二讲》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站位高。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角度,讲述江南文化人文底蕴深厚、形态丰富多彩的风貌。二是内容实。充分运用“文化”概念内涵的丰富性和广泛性,着眼于历史、落脚于现实,有针对性地讲述江南文化的历史渊源、衍变范畴与表现形态,不仅人情味浓、烟火气重、实践性强,而且突出区域环境、民风民俗与审美观念,还特别注意讲述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与未来发展的前景。三是文风活。结构布局匀称灵动而内在逻辑紧密,呈现出诗的跳跃与律动,而语言表述则以晓畅为要,既生动鲜活又颇富诗意,时常流露出诗的灵气与韵味。
参加2025城市科学新年论坛暨《江南文化十二讲》座谈会嘉宾合影 记者 陈炼/摄
《江南文化十二讲》新书封面 主办方提供
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研究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主办,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人文社科分社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