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涌豪在《社会科学》2024年第10期撰文指出:作为传媒与文艺相结合的产物,媒体批评以其时效性、对话性与交互性特点,弥补了专业批评与协会批评的不足,但因门槛较低,其发展生态不尽如人意,更在市场化运作中暴露出视野缺损与主体缺位的问题。一些媒体从业者缺乏自觉的批评意识和严正的批评立场,跟进式学习动力又相对匮乏,使得其所作批评难免格式化、扁平化,由此造成批评的“失范”与“失效”。尤其在数字化时代,技术转向形成的“全媒体”时空架构重构了文艺生产与传播的环境,使媒体批评更趋活跃,形式也更丰富。然而在技术、资本的他律下,其自主性和责任担当的不足也显现出来。故随着人工智能驱动的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批评须注意不能失去方向感和判断力,不能缺失理想,尤须保持对文艺的信仰,服膺精神的力量,同时加强理论建设与体系构建,这样才能克服碎片化和娱乐化,落实开放性与包容性,才能以深厚的学养、纯正的趣味和敏锐的感悟发掘优质文艺,打开真正契合大众需求、又超越其日常认知的审美空间,从而在最大限度地激活媒体这个“第五要素”的基础上,发挥价值导向与思想引领作用,在推动文艺的动态平衡与良性发展中重建批评主体、繁荣批评事业。